文旦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元旦说ldquo旦rdquo字
TUhjnbcbe - 2022/4/7 18:47:00
白癜风要注意什么 http://pf.39.net/bdfyy/zjft/160311/4785535.html

今天是年的元旦,先向各位读者问好。这次就借元旦这个日子来说说“旦”字。

“旦”是个很常见、很普通的字,意思也很明确,就是指早晨天刚明的时候,所以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旦,明也。从日见(现)一上。一,地也。”就是太阳刚露出地平线的时候。段玉裁认为“明”字有错误,他说:

“‘明’当作‘朝’,下文云:‘朝者,旦也’,二字互训。《大雅·板》毛传曰:‘旦,明也’,此‘旦’引伸之义,非其本义。”

段玉裁的看法大概是对的,“旦”即“朝”,就是早晨。

“旦”的这个意思,后世没什么异议,在解释字形的时候,大家也都这么解释,比如《甲骨文字典》的解释是:

“旦,从日从□,□即日之影,金文多填实,如克鼎之旦作是也。以日与影相接之形表示日初升之时。”[1]

季旭昇先生在《说文新证》中开列个字形表如下:

解释云:

“甲骨文旦字,于省吾释为从日丁声(《殷契骈枝·释旦》)。金文旦字,容庚释为‘像日初出,未离于土也’(四订《金文编》注文)。二说皆有理,难以定夺。战国以后二所也都各有继承,如晋系△11下似为‘丁’声,但楚系△12、秦系似乎又从金文演化,而地形简化为‘一’,与《说文》说形同。”[2]

实际上,如果仔细考察“旦”字较早的字形,可以知道这些说法都有疑问。“旦”甲骨文常见的写法是上面一个“日”形,下面一个“口”形,也有写成两个“日”形的,所以有学者就误释为“昌”,那是不对的。正因为这个“日”形的笔画,大家都对“旦”是早晨日出的说法深信不疑。看看甲骨文的字表:[3]

请注意这里面收录的第一个字形,此字形见于《甲骨文合集》第片,卜辞是:“九日辛亥旦,大雨自东。”

其中“旦”字的写法,上面是个“日”形,下面却是一个坛子的象形,或者说是瓶子、罐子,反正是个容器的象形,那么就可以明白了,“旦”字甲骨文通常的写法下面是个“口”或“日”形,其实就是这个坛子象形文的减省或替代符号,因为在甲骨上刻字实在是不容易,这种容器的图形刻写起来太费事,所以用个符号替代,仍然无碍于字的认读,却很便于书写。由此也可以知道,所谓“旦”字的本义,很可能和日出无关,它上面的“日”形表示的并不是太阳,而是容器的口,里面加一点或一横,表示里面装盛了东西,也就是说,“旦”的本义应该是一种盛酒水的器皿。

这个字形在金文里就变成个象形文,看金文的字形(字形来源于在线汉典):

我们抛开日出、阴影什么的成见来看这个字形,它就是一个大口杯子的象形,阴影部分是杯体和圈足,訇簋、颂壶的写法还显示它有个细颈,和今天的高脚杯有点相似,特别突出其口部,里面加点也是表示其中盛的东西。在甲骨文里,杯体的部分或用器皿的象形表示,或用口形、日形代替;金文因为先制模后翻铸,在泥模上写字、刻画都很容易,便于描绘,则纯象形;到了战国时期的文字里,杯体的部分就被一横笔代替了,和甲骨文用方框代替的意思一样,是为了便于书写。金文中把器物的身体部分完全涂黑的写法,不仅仅是“旦”,其它比如“爵”,金文里有写法是“”(爵爵)、“”(父癸卣),爵的身体也是完全涂黑的。

徐中舒先生说“旦”是“日与影相接之形”,容庚先生说“像日初出,未离于土”,但是看看季旭昇先生开列的字形表的第二行第2、第4和第三行第1、第2等四个字形,是阴影部分在上,日形在下,或者说是倒写的“旦”,如果是表示日和阴影(或土),那么必须是日在上、阴影(或土)在下,怎么会出现这种倒过来的情况?这也太不符合自然现象了吧?问题是这种写法还不是只有一例,而是多例,古人不会糊涂到这份儿上吧?仅此一点,就知道日和阴影(或土)说不可信。

要说“旦”是一种杯状的器皿,就好解释了,直到现在我们还都有个习惯,不用的酒杯、茶杯喜欢口朝下扣着放,防止里面落灰尘,古人也应是如此。正放、倒放还都是那个杯子,那么体现在字形上,正着的和倒着的没什么区别,都是一个字。

所以笔者认为,“旦”这个字很可能就是古代的圆形酒器“觛”的初文,《说文解字》:“觛,小觯也。”段玉裁本改作“巵也”,注云:

“各本作‘小觯’也,《广韵》同;《玉篇》作‘小巵也’,《御览》引《说文》亦作‘小巵也’,今按‘巵’下云‘圜器也。一名觛’,则此当作‘巵也’无疑。”

“觛”就是小巵,是一种圆形的小酒杯,甲骨文的字形本是个会意字,用个“日”形加容器形表示的就是这种器皿,金文则完全象形,战国时期才简化为日下加一笔,是为了书写便利之故。由声求之,“旦”、“觛”古音都是端母元部字,读音相同,它们是古今字关系。

古人没有为旦明的“旦”造专字,所以就借了“觛”的初文来用上,属于同音假借,后来就变成了旦明之“旦”的专字,而其本义字就在原字上加“角”为义符(形旁),因为古代的觛是以角制,变成了形声字“觛”。

[1]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年,第页。

[2]季旭昇:《说文新证》,福建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3]录自李宗焜:《甲骨文字编》,中华书局年,第页。

编辑:知北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元旦说ldquo旦rdquo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