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茶道壶说3啜球掇的是什么球 [复制链接]

1#

看图猜壶。请说出下图的壶名

(含作者名)

当你混得够久,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多人捧场的地方,或者东西,不是因为那个地方或者东西非常稀罕无匹,只不过是看那个地方或东西的通道狭窄,人造堵塞,人潮汹涌。到你终于能突破重围,进入核心圈,你不过是发现你只是想看看为什么那么多人,而不是要来看有什么东东的!就如同你到人头涌涌的火锅店排了半天队,最终吃到的大概率是“火”,窝火;或者只是见到一个大锅,没有见到食材,归根到底是吃不饱的、成为“背锅”。

生活中的“背锅”,无处不在!

昨晚,欧洲杯八分一比赛克罗地亚对西班牙,佩罗德的一个44米的中场抢掇回传,因为守门员的乌龙,也造了一个超级的、足以成为足球场历史笑话的大“背锅”。

生活中的“背锅”,绝不仅仅只有一次。

清道光年间,丁山上袁村紫砂匠人邵大亨在传统莲子壶的基础上,根据时人饮茗习俗,创制了首款“啜球壶”,一时仿者如云,其艺术感染力甚至影响到后世紫砂大师顾景舟,心极追慕而不忍不敢落手山寨。只是大亨先生的“啜球”壶风光到到民国期间,身为上袁村邵氏养子的程寿珍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在大亨啜球的壶型上加以改进,让该圆的更圆,该丰满的更丰满,创制了“寿珍啜球壶”。“寿珍啜球”以其更迎合西方人的审美观,在出国参展的时候,一举夺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头等奖,为当时国内工艺制品大大伸了一口气,更令到原来称为“大亨啜球”的经典壶型改称为“寿珍啜球”,而“大亨啜球”则改称为“大亨啜只”,从有奶变成无奶。这是大亨啜球壶的第一次“背锅”。“寿珍啜球壶”代表中国传统工艺造型拿到国际大奖后,本来仅仅作为一件日用器的历史瞬间被洗地,各方美术文化网红争相入驻丁山,为“寿珍啜球壶”的工艺之美进行各种解构和重塑,其中最经典如下:作为“啜球壶”的创作者,大亨先生的美学素养固然是非常高的,但是不是高到在道光年间就会利用几何学来创作紫砂壶?肯定是没有。只怕是被解构的“寿珍啜球”当事人八十三岁的冰心道人程寿珍,恐怕也没听过什么几何构图*金分割的理论。一幅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被西方审美标准用几何图形解构,这是“啜球壶”的第二次“背锅”生活最大的磨艰不是背过锅,而是背了三次,或更多!邵大亨先生在创作“大亨啜球壶”的时候,是经历了从莲子壶、掇只壶再到啜球壶的进化和演变的。掇只壶手把无耳,脚有足啜球壶手把无耳,脚无足,平底

从上面壶型的演变中,如果说大亨啜球壶的成功是建立在传统审美的基础上,那么“大亨啜球壶”的第三次“背锅”事件又来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亨啜球或寿珍啜球壶被人们改称为“大亨掇球壶”或“寿珍掇球壶”。从啜到掇,一字之差,紫砂壶的境界和趣味完全不同了!!

很多玩紫砂壶的高手说“掇球壶”,纯属望文生义,还以吪传吪说这个壶型主要是体现三个半球叠在一起的美感云云。

这根本就是扯淡!上面说到,受历史时代局限性,不管是程寿珍还是邵大亨,根本不会接触到西方的几何构图理论,也不会超出时代审美观去创造三个半球叠在一起的不知所云的掇球壶。中国人的工艺创造从古至今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实用创作。这种理念那怕是流传到当代紫砂大师顾景舟口中,也是将实用性放在紫砂壶的审美标准之中。不管是邵大亨和程寿珍,都不可能在那个时代看到足球、蓝球或乒乓球!都不可能在制壶的时候想象到什么球的形状!他们堆三个球干个鸟?三个球堆在一起有个鸟美感?就算要堆球也要象广东省茂名市一样堆四个球举在头顶吧?

所以今人说大亨啜球,寿珍啜球,应该用回正确的文字描述,是“啜”不是“掇”!

只有把“掇球”改为“啜球”,才能体现紫砂壶制作的时代性,更有收藏价值;才能体现古匠人的艺术性与趣味性,达到古今交融,穿越对话,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境!

参考紫砂壶的发展史,紫砂壶从流行大壶到小壶,始于明人时大彬。而时大彬制作小壶,主要是根据当时明人的饮茶习俗而制。江浙一带士人土豪喜带一壶在手,对嘴随渴随饮,而不是象现在的品饮方式,先倒下杯子再饮。明朝中后期的文化和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一样变态,一面是儒家道德仁义思想占据主流精英阶层;一面是社会风俗开放,青楼妓院文化大行其道,以《金瓶梅》为首的风俗小说洛阳纸贵。这些思潮或风俗自然而然地溶入到民间手工艺人的创作中去,于是象春宫图这些趣味性十足的图像从纸上反映到青花瓷器制作上来,日用之品日渐体现出民俗风俗性。

这种创作观念自然也会反映在本身为日用之器的紫砂壶上,只不过受制于从业人员技能的式微,制作模仿形式要拖迟到清中期之后才反映出来而已。从清中期江浙士人土豪人手一把文旦、西施乳壶啜茗而饮,自得其乐的习俗看,邵大亨从莲子壶再到制作啜球壶,不过是迎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反应,并不是邵大亨先生有穿越中西时空的审美眼光。

邵大亨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大亨啜球壶的制作,体现了当时社会男性对女人身体零件的审美渴望。程寿珍先生的“寿珍啜球”的伟大之处在于:丰富了民国期间男人对女姓身体零件的审美选择。前者如处女,后者如妇人。这是匠人的制作趣味,也是高下之分的区别!

一把啜球壶,到底掇的是什么球?

仅此而已!

茶道人家

大隐

.6.29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