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白岩松语录真伪谈frbln0q4 [复制链接]

1#
看白癜风的医院哪里好

*“语录”真伪谈


央视《新闻1+1》等节目的主持人*近来有点烦,一个时期来,他在节目中“痛并快乐着”的一些评述和言论,招来了不少“粉丝”,接着就有“好事者”把老白的一些话编撰成一段段“语录”在上传播。问题是这些“语录”中有些话他“红口白牙”确实讲过,有些则“语焉不详”,似乎说过那么一个大概意思,还有些则是他本人都“闹不明白”的话。大则如谈我国的“援外*策得失”;小则颇具“文艺范”:“有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觉得寂寞深入骨髓;有时候,突然找不到自己,把自己丢了。”对此,*向采访他的某杂志明确表示“没说过,我没这么文艺青年”。此外,还有什么“心灵鸡汤”类的话,如“人生不能交往的十类人”,对此*的回答也很干脆:“没说过,因为我凑不够‘十’”。


    有人说,如今我们已进入到一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人们希望通过三言两语的阅读或记录,就能表达自己的感慨或心情,于是“语录”式的文字就大行其道。有些人为了宣泄自己的情感,但又惧“人微言轻”,恐怕“影响有限”,于是见有“名人”、“大腕”表达了与自己有“共鸣”的话,便赶快择其要者以“语录”的形式予以发布,这其中难免有掐头去尾、断章取义之作,但为了具有“权威性”的效果,有时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当然,更有为一己之私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名人身上,“借船出海”,编造一些所谓的名人“语录”,则已涉嫌侵犯名人的名誉权了。


    说起“语录”,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人都不陌生,在“那个年代”里,领袖的“语录”曾作为一切工作的准则,现在看来,虽然不那么思想“多元化”,但要编造、篡改领袖的语录是万万没人敢做的。而如今,有些人为了要表述自己的思想观点,除了利用个人的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外,傍名人编“语录”似已渐成趋势: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小说里最深刻的十句话”便在上流行,其中不乏“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这样一眼便能看穿的伪名言。前不久,一篇《杨绛一百岁感言》的文章在络上疯传,后有媒体查证,该文系拼凑而成,并非杨绛原话。


    面对名人“语录”的真伪该怎么办?就名人而言,一是要珍惜自己的话语权,不要为了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而在一些所谓的“灰色地带”游走,说出一些出格的话。否则,当有人把你说过的话编成“语录”对外发布时,你是哑巴吃*连,有苦说不出的。二是对一些确实“霸王硬上弓”,把一些无端之词硬编成为你的“语录”随意散布时,还是应该拿起法律武器,坚决维护自己的名誉权。而就我们一般的读者和友来说,对一些所谓的名人“语录”,有时也确实一下子难辨真伪,对此,还是要放松心态,毕竟名人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名言”,姑且娱乐一番,而不必太放在心上。至于对那些热衷于编撰名人“语录”的人来说,忠实于名人的原话原意,编成“语录”放在上一乐,这也未尝不可。但如篡改他人原意,甚至无端编造“客里空”的所谓“语录”,那就在道德和法律的层面面临风险了。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