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走近非遗系列之郧阳皮影戏光影下的匠心 [复制链接]

1#

郧阳皮影戏是明末清初由河南省南阳市传入郧阳区的,流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郧阳皮影戏制作精细、工艺考究、表演细腻、惟妙惟肖,唱腔优雅、丰富,深受群众喜爱,在郧阳一带流传甚广,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作精美皮影片需八道工序

郧阳皮影戏主要有影片制作、表演技艺、音乐唱腔三大部分。影片是用牛皮制作的:第一步为选皮,要选毛色光滑的成年牛皮;第二步为制皮,把选好的牛皮展开埋在肥沃的稻田泥土里,根据气温、牛皮和田水的具体情况掌握泡制天数,等取出的牛皮达到牛毛自掉为宜,取出后用刮刀刮制;第三步为画稿;第四步为过稿,要稳、准、狠,一次性把图案划出;第五步为镂刻;第六步为敷彩,其材料是用专门的矿物和植物炮制出的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第七步为发汗脱水,目的是为了使敷彩经过适当温度渗入牛皮内,其方法是用薄木板夹住皮影部件,压在床席下一年以上;最后一步为缀合,即把发汗脱水后的部件缀合成完整的皮影片。通过这八个基本步骤,可完成皮影片制作。

除了制作工艺,在皮影片中人物也非常重要。按身份可以分为皇帝、官员、员外、平民;按行当可以分为文旦、武生、青衣、小丑等。在皮影人物上,还要装置三根竹棍作为操纵杆,行话叫签子。文场人物的一根签子要装在前面的胸上部,用铁丝连接,为的是使影人能够反转活动,另外两根签子要在双手之处各装置一根,以便于双手能舞动;武场人物胸部的签子则装置在后肩部,以便于武打,能使皮影人物做出跑、立、坐、卧、躺、滚、爬、打的姿势。

两三个人就能演三五十出戏

耍签是郧阳皮影戏表演的关键技艺,艺人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做到大脑思维、手中动作和口中唱腔的统一。

更重要的是做到左右手的协调,一只手里各执一个人物时,就有6根签杆在握,先动哪根再动哪根丝毫不能乱,而且左右手分明。

正装戏是郧阳皮影戏的传统剧目,主要演历史袍带戏,多以生、净为主,其结构严整,唱词深奥,每段唱词固定,并规定有一定的曲牌和调门。外庄戏是反映百姓生活的,其风格多以幽默诙谐为主,使人们在笑声之中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郧阳皮影戏的主要唱腔是越调,其次是郧阳二棚子戏。常演剧目有:《新龙会》、《会龙角》、《铁查山》、《青龙会》、《对花亭》等,每一种剧目表演形式都有所区别。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戏班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不论在剧场里还是在广场、庭院里,架起幕布和灯箱就能开戏。一个戏班有两三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三五十出戏。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十分便捷。

多种技艺汇聚于皮影戏中

郧阳皮影戏是一门技艺很强的艺术门类。皮影艺人集皮革制作工艺、绘画工艺、雕刻工艺、傀儡戏演出技艺、管弦乐吹拉技艺等于一身。

改革开放后,郧阳境内只有青曲镇周家坪村吴家班的后人搭班演出。吴作友是吴家皮影戏班第四代传人,他在父辈的影响下,自幼就爱上了皮影戏。目前,吴作友还完整保存着祖传皮影影片,细看还能发现每个皮影片人物身上的包浆,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特殊时期,皮影片要被全部焚毁,吴作友的父亲把一些次要的皮影片交出去焚毁,把常用的皮影片藏在了土墙的墙头上,才躲过了一劫。后来,吴作友同其弟弟重操父业,打破了只在庙宇演出的限制,出现在了家庭、场院、村(街)头。30多年来,他们传播着古老的传统皮影戏艺术,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在鄂、豫、陕三省交界处演出,以强大的感染力,将观众带入戏中,让观众感受人生种种境遇,赢得当地群众一致喜爱和好评。

郧阳皮影戏在郧阳一带流传多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并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引领时代的先进文化价值。郧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郧阳皮影戏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更是让传统戏剧的魅力得以被更多人知晓和喜爱。

(十堰晚报秦楚网全媒体文/见习记者梁彦明图/陈磊编辑:艾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