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旦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探访云居隔兜郑纪墓
TUhjnbcbe - 2024/2/27 11:49:00

一九八〇年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的郑纪墓,在仙游县郑纪文化研究会全体理事成员的大力推动与落实下,已开始清理恢复中。这是自明代之后,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大规模清草现形工作。笔者获悉喜讯,第一时间邀同乡挚友*文焰、*国金两人于年12月18日下午,自驾“电驴”奔赴云居隔探访。

清理后的郑纪墓

走进云居隔兜郑纪墓地,迎面一座巨大墓形首先映入眼帘,一块中高1.60米;长2.米;两边各高1.20米的半圆拱形墓碑,屹立在墓埕中间。昔日四周大片的茅草、果树和不断延伸旺长的毛竹,今天已不复存在,裸露岀的是方圆近平米的*土地。

我是地地道道的西乡人,对素有经邦济世之宏才大略的郑纪,自小就接受其文化熏陶。尤其是未成为岳父母前的姑父母(奶奶义女、婿)的上郑家,是我常常驻留的地方。而近年郑纪墓地的光顾浏览(有时约上朋友),我少则一两次,可谓是常客。

我常常为即将倒塌的左祠堂(嘉庆元年改称“忠言堂”)和同时被列入县保郑纪墓近毁殆尽而堪忧。就近数十年来,或因史传“十八部棺齐出、金头玉颈”)的诱惑,该墓地屡遭盗掘。十余年前,我所见到的那块巨型墓碑,还是悬空离地一米五、六十公分高,或许是不轨之徒的鲁莽造次,方有今天墓碑直面屹立的现状。

在新开通的文旦柚场硬化山路上,这里恰好是墓地中心视角,我驻足向北眺望,夕阳把余辉洒在墓地背后凸起的山峰上,晚霞荡起万匹红绫,映得墓地*土,即简明、朴素却不失昔日的雄伟和气势磅礴痕迹。

今天,随处可见的墓石料,有方、圆、扁,凿洞、雕脊、刻鱼的不下数十块,这只是原墓石料中的冰山一角。由于一九五八年兴修圳口水库(度尾屏山)。人们,首先应是*府(当然,当年文保未立法)把这些大量石料,用当时最笨拙的牛车连续运去十数天,其挖掘搬走的墓石料是占墓地总用料的百分之八十,其中含有精美石雕不在少数。工程指挥部领导的触角,简直令人发指。而最痛心的是,是把这些大量石材用作水库库底和溢洪道做铺垫使用,这些不知费了当年工匠多少时日的精美石料,就这样被人为地与世隔绝长眠在圳口水库坝基下,莫道不悲哀!这是近代所闻所见的一次文物大破坏,不能不说是个文物史上的又一次劫难,它堪有现存南宋陈谠、余崇龟两兵部侍郎墓石料所不能比拟的规模。

叹观止矣,那只是历史往事。今天郑纪墓地有幸重见天日,是仙游县郑纪文化研究会有组织,敢推动的辛勤付出,其功不可没。但保护古文化和历史遗址文物还任重道远。为弘扬郑纪历史文化,打造仙游第二个廉*教育基地,关系这张名片的能否靓丽,可谓是“任务尚未完成,同志仍须努力”啊!

由于历史原因,郑纪逝后并未葬在史称“郑纪墓”的云居隔兜,有史料称,该墓地是郑纪家族的成员群葬墓。但郑纪之父郑恒淑曾以子贵,被国朝(明)诰封为翰林院检讨,累赠南京户部右侍郎,吴氏为淑人,虽为虚职,也不失为朝庭所诰敕之荣耀,所应享有的规格,是不可忽视,其名誉也是不可撼动的,理在当今立法保护范畴。

众所周知,虽然墓地经过大规模清理,但毕竟是山地,残存的毛竹根系是根深蒂固;翻松的土壤,仍是草根、草种滋生的温床,其长期保护原址原貌,将是摆在人们面前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但有理由坚信,在仙游县郑纪文化研究会班子领导的坚持不懈努力与引导下,墓地的成功清理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为复兴历史文化、弘扬郑纪廉*爱民,忠孝仁义奠定了基础。但愿“任重道远”为己任是全体理事人员和爱心人士永远的动力涌泉所在。

与诸友造访郑纪祠

岭内宫庵绿红,十乡八里比新风。

缘何鼎鼎东园址,最今人不再崇。

访上郑

少小此生长,沽名气傲然。

如今祠见废,归咎竟成谰。

作于年12月18日

本文作者:余洪森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访云居隔兜郑纪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