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旦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申报里的玉环bull序
TUhjnbcbe - 2020/12/24 17:45:00
白癜风能除根吗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602607.html

我们对历史认识的深浅程度,主要决定于史料的保存状况,而非年代之远近。清朝雍正六年()设置玉环厅,吾人能够清晰道说出事件的来龙去脉,只是因为浙江总督李卫、首任玉环厅同知张坦熊等人的《展复玉环论》等基本文献,完好留存至今;清末,玉环文旦传入楚门山外张村,距今不过一百来年,然文献不足征,后人便无从知晓更多的细节,口碑传说只能提供一个大致的轮廓。

国有史,县有志。在我国,上至国家,下到地方的历史,有关*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相对重要的人或事物,多少总有记载。《特开玉环志》《光绪玉环厅志》诸书,至今仍是我们认识玉环历史的基本素材。国史和方志的记载偏重于历史的“基本面”,我们如果想要还原某个地方社会生活更多的史实、更丰富的细节,最理想的方式,恐怕不只是阅读方志。也许,集中阅读当地的旧报纸,方为上选——如果旧报纸依然存世的话。

报纸,是以满足市民阅读为主要诉求的“新闻纸”,除了*经大事,更多的篇幅,通常用来记录坊间的奇闻逸事、街谈巷议,甚至包括田间地头的飞短流长和官民人等的喜怒哀乐。这些琐细的碎片,向来有个不好的名声,是被称为“断烂朝报”的,不入历史学家的法眼,难登学术研究的殿堂。

断烂朝报的说法,当然有其合理性。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升官的升官,离婚的离婚,有人发愤图强,有人偷鸡摸狗,几家欢喜几家愁——大量琐碎的、零散的随机性事件,每天都在各地发生,表面上,它们既不互相关联,又互无因果,确实很难成为历史研究,尤其是宏大叙事历史的素材。相对于浩浩荡荡的时代洪流,个别地方、个别人的悲欢离合,无当大道。

如果我们把这些历史的碎片,集中打捞出来,按照地域界限,时代顺序,分门别类,按照历史发展的内在脉络,萃为一编,则状况可能将会大为改观。洋洋大观、泥沙俱下的碎片,将构成一部有故事、有温度、有细节的历史,可以从中窥见一个地方时局的演化、观念的更迭、生活的变迁。对吾乡玉环——一个孤悬海外的浙南小邑而言,近代史料本来稀缺,这种整理、汇集工作恐怕更具有价值,简直可以说大有必要。

《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初名《申江新报》,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创刊于上海,至年5月27日停刊,历时78年之久。辛亥革命后,报人史量才收购《申报》,以“无偏无*”“服务社会”为宗旨,跟踪社会热点与时代前沿,在社会各阶层中影响极大。在近代,《申报》大概也是刊登有关玉环新闻事件最多的报纸之一。

郭康法兄很早就注意老报纸的价值,从《申报》中,披沙沥金,摘录与玉环相关的史料,再现年至年之间玉环的人与事,其内容保罗万象,光怪陆离,无疑是认识玉环近代历史人文变迁的基本史料。

郭康法兄,乃吾乡玉环坎门世家郭氏之后。说起来,与我倒有一段缘分。家母出自楚门山外张韩氏,晚清民国时期,号称“楚门望族”。家母的曾祖父韩姬宗,宦游江西期间,引进文旦,是为“玉环文旦”的功臣。我外公的姐姐,也就是家母的姑妈,名叫韩月仙,上世纪二十年代,嫁给坎门郭云章长子郭世祺(雕塑家郭世祯的长兄,玉环烈士墓、温州华盖山公园的主题雕塑,即出自其手笔)。据说,当年韩月仙出嫁之日,韩家卖了十几亩田地,做为嫁妆,十里红妆,排场之大,沿途民众围观,无不艳羡。

过去,家母经常唠叨这些陈年的掌故,然而年代久远,口耳相传,未加核实,许多细节都有出入。康法兄对其家族历史了如指掌,曾经纠正过我的一些错误说法,并向我提供了大量我此前闻所未闻的信息。在于我,这些原本只是出于探索本人家族历史的好奇心,并无深广的关怀,却让我看到了康法兄的另一面,他对家乡的热爱,对乡土历史的情怀,对历史真相的执着,令人印象深刻。

与康法兄长期搜访坎门郭氏史料的情形相仿,他整理《申报》中的玉环史料,不为发思古之幽情,更不为风雅。这是浩大的工程、艰苦的事业,康法兄穷五年之功、以一人之力、又无任何经济利益,从多册《申报》影印本中查找、抄录、整理、校对,最后编撰成书,若无坚强的个人意志,炽热的乡土情怀,断无可能办到。

民国年间,玉环因故未能及时编修“县志”,史事散佚者,不可胜计;更有甚者,玉环官方的晚清、民国档案文献,也已散失殆尽。从清代同治年间至民国时期,这一漫长的时段,玉环史料大段“空白”。而《申报》的材料正可以覆盖此段“空白期”,无论在于“补史”,还是对认识近代玉环,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所以,我有把握,说康法兄整理《申报》非唯思古幽情,更有明确的整理史料的意识和“补史”的关怀。玉环市*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慧眼识珠,正是看重其潜在的史料价值,才决定出版这本“史料集”。

面对浩瀚的故纸堆,翻检出种种玉环旧闻,大到*治、*事、经济、科举、官场变革的时*要闻,小到东家遭盗、西家失火的八卦消息。凡此种种,犹如撒在地上的一堆散钱,固然有用,但难以携带,不良于利用。如何将其史料价值彰显出来,是需要耗费心思的。

在集中抄录的基础上,必须有所裁剪、筛选,用心编排,犹如耐心的手艺人,将散钱贯以绳索,从而成为一种脉络分明、首尾完整的史料汇编。本书因此分为五大部分,即五个篇章:第一篇为晚清至辛亥革命,主要汇集奏章、官员任职、科举考试等信息;第二篇为民初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分**、区划、财税、文教等内容;第三篇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主要分*治、经济、盗匪灾害、文教卫体等内容;第四篇为抗日战争至解放解放战争时期,分*治、经济、教育、日寇犯境、抗战御侮等信息;第五篇为玉环名人,主要为“玉环双子”郭云观和曹仲渊先生的鸿爪或行实。

经过一番整理加工,我认为,这本书对认识吾乡历史,可以做大钱用,通览国计民生、典章制度、社会思潮之种种状况,把握住吾乡近代风云变迁的脉搏。

同时,也可以化整为零,做“散钱”用。即便是那些与国计民生无关的八卦掌故,亦足以广异闻。或许不能给我们以宏大的历史知识,却有助于我们体验人性,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力和同理心。我们读历史,有一件要紧的事,就是根据今天的人情世故,推想过去的事实真相;或者根据过去的事实真相,加深对今天的认识。历史固然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人物换过一茬又一茬,然而,关于人性的真相、故事的本质,其实极少改变。所谓“臧往以知来”,历史的用处就在这里。

总之,无论做大钱、做散钱;无论为学术、为人生。开卷有益,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申报里的玉环bull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