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生寒门
11岁时,她就开始投身于公益
14岁时,她赚到人生第一个万
20岁时,她被写进了台湾的教科书
10年捐了万
“真正的穷不是没有钱
而是没有能力付出”
...
——小创说
01
真正能给你快乐的
是你内心深处的东西
如果家庭没有发生变故,
沈芯菱本可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在她出生前,父母白手起家,
开设了一家小型代工厂,
凭着良好的经营声誉,
生意已经做得有声有色。
岂料,八十年代中期,汇率升值,
许多产业卷款而逃,工厂负债累累。
庞大的债务如阴云般压来时,
父亲对母亲说:“宁可断其骨,不可昧其心。”
两人毅然变卖家产,不欠人家半毛钱。
年,沈芯菱出生的时候,
家里只能靠摆地摊维持生计。
还不到3岁,
沈芯菱就跟着父母卖货谋生,
挤在破旧的小货车上东奔西走。
清晨的早市、嘈杂的*昏市场、疲倦的夜市,
别的孩子无忧无虑地去幼儿园时,
她得帮父母忙碌到深夜。
每逢梅雨季节,有一餐没一餐,
馒头配开水是常有的日子。
父母是小学文化,给不了学前教育,
只能教她认车窗外招牌上的字。
直到沈芯菱念小学,父母才租了间铁皮屋,
冬冷夏热的屋子,大雨一来就滴答漏水,
全家人蜗居在5平米的狭小空间里,
一张小小的棋盘桌,是书桌、餐桌,
也成了生活的试炼场。
幼年的沈芯菱
家里虽然没什么钱,
但母亲言传身教给女儿的,
不是痛苦、自卑和抱怨。
6岁那年,母亲给她讲了个故事:
“一天,国王生了病,找到医生,
医生说,你去找个快乐的人,
穿上他的鞋子,你的病就好了。
宰相四处派人搜寻,找了许多人,
发现他们过得其实并不快乐。
就在束手无策时,宰相经过农田,
发现老农夫唱着歌、种着田,
赶忙跑去问农夫是不是快乐,
农夫点点头。宰相便要他的鞋,
可是农夫低头看看自己的脚说,
我根本没有鞋子,拿什么给你呢?”
当时,沈芯菱似懂非懂,
日后回想,母亲是想告诉她:
外在的物质都是很短暂的,
真正能给你提供持久快乐的,
是你内心深处住着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内心是个无底洞,
全凭速朽的外物去填充,
那么永远也不会感到满足,
相反,如果能从心中汲取快乐,
这样的快乐就取之不尽。
02
爱
就是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责任
沈芯菱永远忘不了的,
是5岁那年发生的一件事。
快过年的时候,她跟着父母,
在北港朝天宫前卖氢气球。
午饭的时间早就已经过去,
闻到周围小贩卖的大饼的香味,
饥肠辘辘的小芯菱突然走了神,
不小心松开手,一大把气球飞走,
她一个也没抓到,吓得快要哭了。
几颗气球对一般家庭没什么,
却关乎着她和父母的温饱。
这时,对面的母亲看到,
大步跑到沈芯菱面前。
她以为母亲会狠狠责备自己,
母亲却弯腰将她抱在怀中:
“没事没事,丢了就丢了。”
随后,母亲带着她入庙拜神,
只见母亲双手合十,向神祈祷道:
“上天若能给我们一条生路,
赏口温饱,我们必定教孩子以爱待人。”
起初,沈芯菱不明白母亲用意,
不是应该保佑我们全家财源滚滚吗?
直到有一天,沈芯菱独自守着摊位,
有个叔叔买饮料时,给了一堆零钱,
结果沈芯菱小手拿不稳,
零钱散落在地,她就蹲下来捡。
那位叔叔在一旁嘲笑道:
“你爸爸妈妈不供你念书,
让你这么小就出来当乞丐?”
沈芯菱听了,觉得很受伤害,
这时,路边一个阿姨走过来,
一边帮她拾硬币一边夸奖她:
“别听他乱讲,你是个孝顺的孩子,
像你这样的孩子,以后一定有出息。”
一个叔叔,选择用言语刺痛她,
一个阿姨,选择用行动鼓励她。
尽管多年后,她记不得阿姨的样子,
却还记得当时感受到的温暖。
那时的她懵懵懂懂,
日后却领悟到了一个道理:
也许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
就能在对方生活中起到作用,
可能是伤害,也可能是鼓励。
那我们说过许许多多的话,
做过了许许多多的事,
岂不是能够影响生命的轨迹?
什么是以爱待人?
就是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责任。
03
个人吃饭
就有个人开心
国小四年级,沈芯菱与电脑相遇,
不但兴趣高,而且上手非常快。
母亲了解到她的天分后,
几经考虑,决定买一台电脑。
为了这笔钱,到街坊那里去借,
人家听了,冷言冷语道:
“没钱还学电脑啊,先顾肚子要紧!”
最后,母亲变卖了佩戴多年的玉饰,
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凑够了电脑钱。
看到电脑时,沈芯菱感到心痛:
“从买电脑的第一天开始,
我便暗下决心,绝不可以拿来玩游戏,
等到将来有能力了,
一定要赎回属于妈妈的回忆!”
人生的转折,发生在11岁那年。
中秋节后,她去阿公家里玩,
一推门就看到阿公愁眉苦脸。
阿公说:“家里的文旦柚卖不出去,
一年的辛苦就要白费了。”
沈芯菱说:“那我帮阿公吃啊。”
阿公拿手指比划了一个“三”:
“傻孩子,家里有3万斤呢。”
看阿公那么苦恼,沈芯菱也很难过,
回去不久,她突发奇想:
网上不是可以发电子邮件吗,
何不想办法发给那些企业看看?
于是,她上网搜索相关信息,
一次就寄出了上百封,
没几天,果然就收到回信订购。
沈芯菱趁热又发出上百封邮件,
3万斤的文旦柚被抢购一空。
看到网络的“魔力”后,
沈芯菱开始苦读计算机技术,
买了不少二手电脑书自学,
实在没有二手书,就跑去书店,
在那里站着把书中的内容读完,
拿着小本子记下其中的关键。
为了学电脑,常常熬夜到凌晨。
那时,家里开了一家平价商店,
生意刚有起色,对面的大型超市开张了,
生意一落千丈。沈芯菱想了想,
对母亲说:“现在有种电子商务,
可以在网上卖东西,妈妈会做成衣,
不如我架设一个网站来卖服装?”
那段时间,每天一下课,
沈芯菱就要忙到三更半夜,
不断地尝试和摸索,
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
终于架设出一个简单的网站。
在收到第一笔50件订单后,
全家人看到了希望。
沈芯菱有了信心,又帮阿公架设网站,
自己制作图片、撰写文字,
第一次将农产品和网络销售结合,
不但解决了阿公的苦恼,
还帮周边果农打开一条销路,
创下卖出十多万公斤的最高记录。
当时,沈芯菱才12岁。
这两次成功架设的经验,
迅速让沈芯菱的名气流传开来,
越来越多的人上门托她帮忙。
半个月后,她拿到生平第一份酬劳,
准备给爸妈一个巨大的惊喜。
没想到的是,母亲接过红包,
将里面的钱拿出来递给她,
单单把空的红包揣在兜里:
“芯菱,我们没有能力栽培你,
老天爷给了你这么好的天赋,
如果你有多余的心力,
就把它用在和我们一样为生活所苦的人身上。
一个人吃饭,只有一个人开心,
要是这碗饭足够多,分给个人,
这个世界就有个人开心。”
母亲的话让沈芯菱为之一震。
她想起身边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
如果他们能像自己一样学到技术,
是不是还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呢?
于是,她将后来收到的酬劳分成两份,
一份用来帮困苦学童,一份用来增添设备。
12岁到14岁那两年之间,
她不断地接单,架设了30多个网站,
包括服装、旅游、工商、医药、传播,
有时候忙得焦头烂额,靠打点滴支撑。
短短两年,她赚到了一百万新台币,
随着收入增多,她捐出的善款也越多,
只留下少部分的钱增添设备,
一家人却还住着简陋的房屋。
04
当别人质疑你的时候
先不要急着愤怒
13岁,沈芯菱升入六年级,
一次老师发考卷,她拿到分,
正开心得不得了,扭头一看,
身边的男同学低着头,
默默看着五十分的考卷难过。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沈芯菱发现,
这位同学并不是脑袋瓜不好使,
家里农务繁杂,他回家必须干活,
到了课堂上经常会打瞌睡。
看到男同学用很短的铅笔写字时,
她突然想到自己曾经也这样艰难,
便在心里发愿,一定要帮这些人。
越是家庭贫困的孩子,
越是得不到好的教育资源,
也就越发感到未来没有希望,
因此陷入自暴自弃的恶性循环。
当时,在线教育正是热门话题,
沈芯菱找了一些宣传手册来看,
一年的费用居然高达十几万新台币。
“这能有多少孩子用得起?
教育不应该是公平的吗?
大家说教育是改变贫穷最好的途径,
可为什么教育机会要和金钱成正比?”
于是,她到处收集资料,
开始架设“安安免费教学网”。
为了筹措建设网站的费用,
一连接了3家公司的网站业务,
加班加点,独自熬过无数夜晚。
为了自制教材,她四处借课本、参考书,
到图书馆、书局收集类目资料,
看人家成功的网站如何做音效、动画、题库。
经过了一年的努力,网站终于上线。
她又自掏腰包印制海报、传单,
发动身边的人去各地宣传。
安安免费教学网
安安教学网一上线,
第一年就有70万人使用,
十年间有万人上线学习。
劳累和压力让沈芯菱瘦了一圈儿,
但接到孩子、家长的感谢信和成绩单时,
沈芯菱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不久,她又想办一个实体教室,
便四处借鉴成功经验,
独自撰写企划、制定教材,
通过网络联系有善意的大学生来支教。
在她生长的云林,这个贫困的地方,
谁都不相信她能把这件事做成。
可就在月底,两个大学生来到云林,
敲响沈芯菱的家门后,当即怔住了。
他们没想找自己来提供帮助的,
居然是一个14岁的小女孩。
在建立实体教室时,
沈芯菱也遭遇过别人的质疑。
7月的一天,她顶着大太阳,
抱着一大叠传单去街上发,
两个阿姨刚拿过她手里的传单,
一看是提供免费的教学课程,
马上丢进垃圾桶里:
“现在的骗子越来越精明了,
居然让小孩子出来骗钱。”
沈芯菱听了,觉得非常挫败和委屈。
回家后,她气得把传单撂了一地,
母亲得知原委,便开导她说:
“她们不相信你,也许是被骗过,
是大环境让她们不肯相信这种事。
如果你放弃了,她们就想,你真的是骗子,
如果你把这件事情做起来,
不就证明她们错了吗?”
沈芯菱捡起地上的传单,
又挨家挨户去扣门,
经常一发就发到夜里七八点,
被狗追,被蚊虫叮咬,被拒之门外,
一次不行,她就去第二次。
正是这份坚持、勇气和信念,
慢慢扭转了人们对她的态度。
开课第一年,就有75个学生来上课。
她非常感谢母亲说的那番话,
原来这个世界上做什么事都不容易,
哪怕是善举,也会受到别人的质疑,
当别人质疑你的时候,先不要愤怒,
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想一想,
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还不够好?
如果问心无愧,那只要保持信念,
付出的汗水总会开花结果。
05
在鸡蛋和高墙之间
永远站在鸡蛋这一边
真正让沈芯菱名扬台湾的,
是她15岁发起的一次救助行动。
听说市面上柳丁一颗只卖一块钱,
起初她还以为是广告营销,
四处打听一番才确定,
所有果农都在贱卖柳丁。
彼时,正好是台湾选举期间,
*府部门每天开着宣传车,
在街上宣扬如何保障农民权益,
帮他们解决销路和售价上的困难。
沈芯菱越听越觉得讽刺,
一怒之下,奋笔疾书投给联合报,
大声质疑*府的不作为。
结果第二天,
报上就刊发农委会回应文章,
指责沈芯菱歪曲事实、无中生有。
沈芯菱气得一把将报纸撕掉,
“这些人实在是太可恶了,
他们坐办公室,大笔一挥,
就让农民一年的辛苦白费,
嘴上说保障农民的权益,
却根本不关心他们的死活!”
于是,她四处奔波、拍照、采访,
将全部资料贴上网站,再次投报。
此举一出,台湾各地记者纷纷涌来,
立马在社会上激起巨大的反响。
得知沈芯菱这次是跟*府叫板,
许多亲戚都打“不如就这样算了,别闹出大事。”
可沈芯菱对母亲说:
“我不过是说的实话啊?
什么时候说实话也有错了呢?”
大人只看利弊,小孩才分对错。
柳丁的问题被越来越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