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艿,江南遍植。其生长期长,从清明时艿仔入土,至九十月份开挖,约半年周期。开挖后的芋艿,除食用留一些芋艿仔,来年再植。芋艿仔生命力强,只需在阴凉潮湿处,即能保存越冬。水份过多或过暖,会烂或发芽。芋艿性喜温湿,开年春气动,农人在塘坨的近水处,或者在沟渠边,用锄头角刨出浅浅的沟,再铺上些猪塮,将已暴芽的芋头埋入,露出胚芽。其叶瓣始青嫩而红,若尖尖荷叶。拶许才绽开,弱不禁风。此时,农人在河中卷水草覆于根部,图保湿,又是上佳的基肥。然后就扔一边,它不会有虫害,无需多管。
湿润的土地,充足的肥料,再加上夏风暴雨,冷不丁发现,它们已生长得婷婷玉立了。芋艿没有花,其叶似心形而长,青绿可人。颀长的茎,或青紫,或红白,差不多有一米高。椭圆形的华盖偏着取势,密密地罩住脚下的泥土,不透一点阳光。这就成了蛙们的庇护所。那大多是牛蛙和大青蛙,半斤来重,其叫声洪亮如大提琴。日中、午分,闻听其和鸣,农人们说:该吃烟喽,该午饭喽。如果见人靠近,它们就纵入水中。在腾空的同时会撒出一泡尿,以借力助推。芋艿叶大如草帽,上面似有一层不易觉察的绒毛,夏雨过后,有些叶子会积聚雨水少许,那水珠像水银。“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中的“清圆”大概如是了。有趣的是,那时有一种树蛙,小如指甲,青绿色,大眼睛,有脚蹼,它们伏在叶子上,不时用长舌,舐食困住的虫蚁。真不知道,它们是怎么上去的。
盛夏时,芋艿叶长足了。正午,烈日烘烤,我们午饭后去学校路过芋艿田,顺手折一芋艿叶盖于头顶,居然能罩住一个个小小的身躯。长大后,当看到丰子恺漫画《空将荷叶盖头归》,读到古人“竞折团铺遮晚照”的诗句时,就会想起当年用芋艿叶盖头的情景。似乎还能记起芋艿叶清新的味道。
芋艿有青梗、红梗两种,除了根茎区别,主要在于,红梗的芋艿上口更软糯。深秋,河水潦缩,灌浆的晚稻上了最后一遍水后,就让泥土板结。芋艿地开始失水。要不了多久,农人用田刀、铁鎝翻开泥土,就露出一窝窝芋艿。拎起枯萁一抖,像一窝蛋,足有六七斤重。最大的称芋艿头,就是那时作为芋艿仔种下去的。它个头最大,有一斤多重。围着它的是分蘖出来的芋艿仔。一般如鸡蛋、鸭蛋般大小。那些芋艿仔状如茨菰,上面也附着毛须,只是茨菰显白,芋艿仔呈暗紫色。
江浙一带山区,路边常见农人摆摊叫卖芋艿,但那芋艿明显要大得多,大的如文旦,小的也过成人拳头。那是不是芋艿?还是叫蒟蒻的魔芋?抑或它们是近亲?
当下,芋艿的吃法很多,什么煲仔、芋艿夹肉、芋艿粉丝煲、芋艿小排、芋艿与其他搭配成五谷杂粮,而农家依然保持着传统简便的食用法:毛豆子芋艿、小葱芋艿;或者将芋艿仔洗尽,用清水煮熟,然后剥皮蘸白糖吃,此谓“毛芋艿”。芋艿富淀粉,因含皂素而黏稠,微量元素丰富,上口滑溜,是秋冬季的佐肴上品,为大众喜欢。秋后,市场上多芋艿,然口感不类儿时。闻说崇明芋艿为最,值游人邀往,以农家菜款待。尝之,信然。莫非水土故耶?(汤朔梅)